本系專任教師林子賢教授研究發現:

日期: 
2024-02-26

     保全業是屬高風險行業,執行工作時不具備執法身分,在勸導與工作要求上經常遭遇「肢體暴力」、「心理暴力」、「言語暴力」、「性騷擾」,職場暴力盛行率高,其影響身心健康狀況甚巨。台灣對勞工安全衛生的重視,在 2013 年立法修正公布將原名稱「勞工安全衛生法」,改為「職業安全衛生法」,並在第二章第 6 條第 2 節增訂第 3 款:「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提供符合勞工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

    美國的調查研究顯示,疫情期間保全人員因為遭受組織外部引發的暴力、攻擊性的行為、間接暴力行為,以及性騷擾造成身心不適而表現出消極和離職之情形。表示保全人員不僅要面臨外面COVID-19疫情的挑戰,也要遭受職場暴力導致自身心理健康狀態惡化的問題。根據主管機關單位於2023年底進行的統計,全台保全業共有90,000多名現職人員,其中,駐衛保全人數估計超過7萬人以上,佔保全業約九成,顯示隨著社會型態趨向多元與生活環境多變,使得民眾對於保全人員需求增加。然而,對於保全業者的職場暴力與身心健康問題相關之研究尚不充足。

    本系林子賢教授與博士生李英漢探討保全人員在台灣COVID-19疫情期間遭遇職場暴力的經驗,包括其類型、最主要來源、職場暴力的相關因素,以及職場暴力經驗與身心健康之相關。分別在台灣北部、中部、南部和離島地區選擇了15家代表性的保全公司,於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間進行了一項橫斷面問卷調查。共發放了1,200份問卷,收回了1,032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中有13.18%在疫情期間曾遭遇過職場暴力,其中包括身體暴力、心理暴力、言語暴力和性騷擾。最常見的暴力是言語暴力(54.19%),其次是心理暴力(20.69%);社區居民和業主是主要的施暴者,其次是陌生人。統計分析顯示,曾經遭受職場暴力的保全人員在華人健康量表(台灣版)(CHQ-12)上的得分較高,表明其心理和身體健康比從未經歷過職場暴力的人更差。同時顯示,言語暴力的發生與溝通不良、態度問題、工作壓力等有較強的相關性。心理暴力的發生與等候多時密切相關。身體暴力、言語暴力和心理暴力之間存在相關性,對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但在性騷擾除外。

    研究發現,針對保全人員的職場暴力主要施暴者是以社區居民和業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來自溝通不良、態度問題、等候多時和工作壓力,進一步導致保全人員萌生離職和心理和身體健康惡化。本研究為第一篇,以量性、紙本問卷在疫情期間進行資料收集,其數據及分析結果,可提供政府機關、保全業者及相關單位在職場暴力防治政策上參考。

本項研究成果刊登發表在國際公共衛生領域雜誌"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Impact Factor: 5.2)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ublic-health/articles/10.3389/f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