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清宮劇」弔詭的狂熱,讓我也不禁瞅了幾眼。沒想到,隨之而來的是諸多疑點的油然而生,一窺宮廷堂奧的求知欲拔山倒樹而來。就在去年,曾閱讀了張戎所著《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今年,便延續這股滿腔熱血,不,或許是含凝著對腥風血雨的預期心理,拾起隋麗娟教授的《說慈禧》,再次深探宮闈。
而在閱畢張戎近乎「翻案文章」的論述後,似乎需得先設法揚棄先前被書所制約而成的成見,方能再一次「重新看見」。
秉承一貫直線式史觀的模式,從慈禧太后的出生至崩逝,作者徵引了龐大史料進行釐析條辨。每當有一重大事件出現,隋教授便將史料(如兩朝帝師翁同龢所著的重要史料《翁同龢日記》)進行有機連結、串解並衍伸其背後主、客觀因素,甚至人物的心理狀態,條列幾項要點,揭櫫該事件的重要性。這真是深得我心的一種扼要表達法,正是《孟子》所闡「知人論世」如此文史批評法的示現。同時,通俗講話及史學論著的精美合璧,也為本書的可讀性及可信性拔高一層。
然而,深深引動我心的仍是慈禧她充滿美麗與哀愁的一生。一切萌櫱於出身不甚顯赫的家世與低階嬪妃的立足點,進而到發揮智巧習得人際酬酢與齊家治國的權變。在咸豐帝崩逝後,與慈安協力籠絡臣下,甚至將恭親王收入麾下,擊潰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集團。正是「金紫萬千誰治國裙釵一二可齊家」!每讀到此處,總讓我拍案叫絕於她洞明練達且工於心計的謀略,並深深懾服於一位甫適夫喪的女性、母親,背後究竟有著何種強大的心理素質得以驅策?其中最大的支持恐怕還是身為人都難以遁逃的誘惑---權力。隋教授於行文中在在點出,可真謂深得綮窾!攤開慈禧實質掌握的三朝瑣事來看,確實是權力成就了他的一切,也正是權力鑄成了她的步步大誤!這些事實都是心照不宣而不落言詮的。
還有,必須標舉出書中最引起我興趣的正是帝后的太醫院脈案!從中醫系學生的觀點出發,這些脈案宛若平行於傳統史料而構築出的另一部清宮史!從咸豐崩逝、同治早逝、慈安暴斃、光緒與慈禧本人的死亡巧合,無一不可用這些詳謹恭錄的太醫院脈案來一一胥合。尤其在歷來爭論頗多以及野史蠭起的同治皇帝是否死於梅毒、慈禧是否殺了慈安及光緒此二清史上重大議題,皆可得到合理且科學的推論。同時參照了這些帝后的〈起居注〉,更可由這些記載中窺見天潢貴冑的日常,透過這些資料與脈象的虛、實、浮、沉,推斷並按覈其病因、病況、病程發展乃至死因。
最後,總的來說,我再次以另一個角度深刻凝睇了慈禧太后在歷史的長河中所折射映疊出的不同面貌。即便我們仍可從中揀出她許多「鳴鼓可攻之」的暴虐、殘忍、敗德之惡處,並給予她嚴厲的抨擊、謾罵。但經過史料的爬梳,統攝全局觀之,我們是否能在這些啟人疑訟的歷史事件中,淘澄出那些得以超越人性的智慧之沙呢?又,我們是否能從「後設」的立場中,不失偏頗的從整個時代背景與人物處境觀照,並在冷靜且理性的語境下對人物作出客觀的總評呢?又或者,我們忽略了哪些該歷史人物在繼承整個大傳統、文化、政治下的諸多難以承受的無奈與不得已呢?我想,這些都可以是我們努力成長、更臻成熟的方向。
相較於張戎所要「刻意」抉發出慈禧不論對於大清朝或是其為人為母的光明正面,或許隋教授的《說慈禧》更可允厥執中,庶達「知人論世」之功。闔上書本,朝堂上的腥風血雨固然已沿沿流淌於曾經雕甍繡闥的紫禁城、令斬萬人的菜市口、歷經燒劫的圓明園而乾竭止息,但那些史書工筆,已然了斷人物的功過是非,筆落即刀落。歷史的遺緒,便渺存於我們後人心中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