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聆聽疼痛


心得作者 盧廷碩 / 佳作 類別 圖書 館藏 瀏覽館藏
心得

 聆聽疼痛

希臘劇作家索福克里斯的作品《菲羅克特特斯》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那個突然像你襲來,讓你又哭又叫的東西是什麼?」

「它很可怕,言語難以表達。因此憐憫我吧。」

       那個無以名狀,又使我們恐懼想要逃離、必須請求憐憫的事物,就是疼痛。在醫學的現場當中,因疼痛而受苦的人往往是失去言語的。疼痛本身是如此私密無法共享的感受,當它來劇烈地襲之時,人可能會因為劇痛而無法說話;醫療人員或將自己的注意力都投注在疾病之上而忽略疼痛的表述,或因為業務過度繁忙而沒有時間去聆聽病人的疼痛;病患的親友即使可能滿懷憂心地想要幫助病人,卻因為疼痛經驗本身的內向性,而無法真正同理疼痛的感受。疼痛之人最後只能落在被隔絕的沉默之中,外在的連結都消解殆盡,世界中只留下自己與疼痛,這種孤獨更加深了疾病之苦。

       即使如此,活在脆弱有限、會病會老的肉體之中,世世代代的人類都仍在企圖觸碰、面對、克服這個令人難堪又無力的狀態。從孟克有名的畫作《吶喊》出發,到托爾斯泰的《主與僕》,再到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作者大衛畢羅帶領我們找尋歷史中思想家、藝術家和文學家們的蹤跡,剖析他們如何詮釋與表述疼痛,使用語言和藝術的魔法將疼痛轉化為一種可以共享的的經驗,從而突破了疼痛所加諸受苦者的失語狀態。

       作者歸納出了三種類型的隱喻修辭學的方法,作為我們能以向疼痛所樹立起的沉默高強衝撞的工具。首先,外在世界裡的某個事物可以被指認為造成傷害與疼痛的主事者(agency);其次,外在世界可以被重新認知,進而重新創造,用以體驗受苦者的疼痛,或與之產生對話和互動;最後,身體可以被打開,讓受苦者能夠描繪疼痛的內在源頭或景象。其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語言生活中確實存在著一些已經「老化的譬喻」,這些已經被習慣的譬喻缺乏上述修辭的能量,我們需要想像力與創造力去回應疼痛的內向性。只有這樣,話語才能夠成為我們有力的支撐,讓我們從孤獨的疼痛中突圍。

       如果問我們真的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像文學家或是藝術家那樣來思考和描繪疼痛嗎?答案是肯定的。當我們被疼痛之失語所包圍時,我們終須轉向話語,並更細緻地將我們的內在經驗投向外在世界,如此一來當我們在被疼痛淹沒或襲捲之時,我們仍然能與人連結,這使我們比較好受,或甚至從中得到療癒。

評價 共 1 人推薦

 

←回上頁↑回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