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業教育中建立人文關懷傳統~本校103學年度服務學習推動研討會

日期: 
2015/04/20

  中國醫藥大學為推廣服務學習之理念舉辦「103學年度服務學習推動研討會」,邀請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講座教授以《大學教育與服務學習》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鼓勵大學在專業教育中建立人文關懷傳統,凡事溝通,不到最後關頭決不放棄,而服務學習是第一手接觸,可對「人性與教養」之錘鍊,發揮一定的效果。

  大學生經常被問到的人生與立志的典範人物~史懐哲、愛因斯坦、居禮夫人…,黃榮村講座教授認為,在台灣,還有很多外籍傳教士醫師來了又去,懷抱著奉獻的大愛精神,諸如:彰基蘭大衛/蘭大弼醫師、門諾醫院薄柔纜院長、埔基阿公阿媽 (徐賓諾與紀歐惠)、馬偕與長庚醫院羅慧夫醫師、屏基傅德蘭與畢嘉士醫師等人。

  如何培養出具有這種德行與專業的人?黃榮村講座教授舉例,Bela Julesz的看法:所有最優秀的人都在大學部;孔祥重說:在哈佛大學沒搶到一門大學部的課,是很丟臉的;中國醫大CMU強調大學部教育品質的研究型大學,校友的過來人心聲,別一直拿我的聰明與高中成績好,向外界炫耀,請先教好我!讓我能走出可以交代的一生。

  在台灣的一般醫學教育傳統中,最普遍的觀念是「先學做人,再做醫生」;黃榮村講座教授認為,其自然的衍生觀念就是「先做大學生,再做醫學生」。此一想法始自1910年代的 Flexner Report 與William Osler的主張,另外,則有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高木友枝校長與當代黃崑巖教授的主張。在中醫則有懸壺濟世的儒醫訓練傳統 (琴棋書畫氣功)。在護理專業更明確標舉caring為其核心概念。傅雷在教導傅聰時亦持類似觀念:先學做人,再學做藝術家,之後當鋼琴家,呂紹嘉就是例子。

  但是台灣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從多元卓越的孩童表現一直channeling到學業的表現上,情緒與理性之互動與均衡一向不是重點,醫學生在animal spirits之馴服上,並未在中小學階段即有較好機會,經常要等到上大學時才有正式課程與訓練。

  期盼大學在專業教育中建立人文關懷傳統的黃榮村講座教授說,大學生涯時間這麼短,要學什麼?能學什麼?因此,必須有系統的學習與建置之後,才能逐漸建立學校與醫院的學風與傳統,還得拿捏功利與理想之間如何取得均衡。

  溝通是人文關懷的起點!黃榮村講座教授認為,未作事前處理而讓情緒介入時,溝通相當困難,若事件以情緒為主;如不安全感、不信任,或誘發出情緒,如社會正義之時,則難以溝通,如反擁核、藍綠與統獨鐵板一塊;凡事溝通,不到最後關頭決不放棄,而服務學習是第一手接觸。

  雖然,北一女校長說「服務學習玩假的」!在12年國教取代基測的入學方式中,服務學習占1/3,難免有學生為了12年國教入學的超額比序,作志工當幹部被人抹黑。黃榮村講座教授認為,確實也不宜將服務學習弄得具有太不符其本質的工具性 (服務學習與工具性兩者是對立的概念),但更不宜因一些人謀不臧的例子,就模糊其良好的本意。

  12年國教階段是型塑教養的最佳時機,有利於學生多作自主的知性與生涯探索,落實多元教學,也是建立台灣人文關懷傳統的起點,但若因考試入學方式之爭議,而讓服務學習被汙名化,那是台灣的不幸!

  在當前經常遭遇倫理與道德困境(如醫療不倫理的缺失、食品問題引起的不安、隨意殺人與psychopath) 下,教育雖然緩慢卻是最根本與最有效的做法。如何促成國中教學正常化更是其中之最根本者,可以矯正從小到大越來越往學業傾斜的channeling,因為從國中到高中職這一段正是知性與感性啓蒙的關鍵期,知性就像IQ,仍須學習與環境協助表現,而非純靠遺傳成分;感性就像EQ,如對公平正義的感受與對人與動植物的empathy,大部分是來自後天培養或教養。服務學習之實施影響最多的是具有後天特質的EQ(相對於IQ),是感性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教養的一部分。

  但是在台灣,進入大學後才開始成為學習這些事情的入口網站。台灣的年輕人往往要到進入大學,才真正被教導包括有關分配正義與轉型正義等問題。

  人性與教養的培育需要啟蒙;黃榮村講座教授分享人生的經驗,最基本的教養是做人的行為層面,如應對進退有禮有節、談吐儒雅、尊重別人、與人為善、不欺騙不作假、扶助弱小等。再上一層的教養則與精神層面有關,如對不同類型不同地方的社區與文化之了解,對公平正義理念與實踐之體認,對弱勢之關懷,對真善美的感覺、體會、與行動,培育高風亮節與人格統整性(decency and integrity)。

  黃榮村講座教授說,假若知識面有其限制,也可從實踐面上予以彌補,而不侷限在單一知識性課程上,如推動服務學習、社區關懷、偏鄉地區實習、醫院志工、災難支援等等,都可對「人性與教養」之錘鍊,發揮一定的效果。

  實踐教養的第一步,對災難與生命的關懷及同理心。曾擔任九二一重建會執行長的黃榮村講座教授表示,同理心(empathy)能解讀別人的痛苦感受(雖與親身經歷不同,但仍有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在921重建時,慈善行為志工與蹲點工作貢獻巨大,促成了社區生活秩序的回復及活化、社區總體營造、中小學生多才多藝與良好的人際互動,而且提供激發了未來願景的想像,最終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救人苦難與給人希望;黃榮村講座教授說,苦難與希望是共同演進的,究竟是應先解決社會經濟困境或先讓人充滿希望,並不易作切割,自殺率的起伏就與經濟狀況與失業率有一定關聯性在。生命需要堅毅面對,並應賦予統合性與獲得尊嚴,但這是非常抽象的原則,需要實踐方法。

  當生命碰上災難,生命開始有形狀,從外地來關心並蹲點的人,若能調整心態不讓災民覺得你是急著在給恩惠,則無私與有耐心的愛及關懷,往往會在無意中成為小孩的角色標竿(role model),這些災區小孩也因此學到了應對進退有禮有節落落大方。沒有被實質關懷過的人,常難以學到如何對別人作出愛與關懷的表現,因此災區內的關懷互動常能獲得正面的效果。

  鄭智仁有一首自填自唱的曲子「天總是攏會光」,在重建區一再被唱出,唱的人大部分不是災民,因為他們很多不是唱這種歌的人,但是他們很喜歡都會區的年輕人來唱這首歌,聽著聽著,眼淚都掉下來了,那一天晚上他們一定睡得好些,因為歌聲中傳遞著希望的想像。心理學上有一種理論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你若認為未來是有希望的,就會努力朝那方向走去,好像「有希望」的預言會自己實現似的。

  國際志工都知道何時去、何時會回;醫師典範史懷哲卻不知道。黃榮村講座教授鼓勵醫學生要從史懷哲開始學習、體驗其尊重生命("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哲學觀和關懷弱勢的人道精神。

  不能停在史懷哲,台灣社會需要建立人文關懷傳統。黃榮村講座教授念茲在茲的說,還包括科學與工程領域和醫療的人文關懷;人文關懷傳統的建立和努力方向:

(1)經常回顧自己學習投入的過程,毋忘初衷。
(2)隨時注意自己的變化,尤其是注意功利之心是否蓋住本性;審時度勢調整自己,以一直維持高標準又能適應環境。
(3)找尋志業上的學習典範。
(4)隨時將學習與實習當作一個自我療癒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上一層樓的專業服務精神及水準。
(5)持續舉辦及參與服務學習、典範學習、與國際志工活動,形成傳統,塑造學風。

  假如對於人性與教養的知性與感性的重大啟蒙,以及服務學習的非工具性投入,目前只能依靠大學先開始,黃榮村講座教授提醒,很多違犯專業倫理與人性的黑暗面,都會在現場無預警的重複的發生,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先打預防針,可能是增強人性正面展現,與在人性沉淪中恢復警覺回到初衷的良好作法。

  中國醫藥大學「103學年度服務學習推動研討會」於4月20日在立夫教學大樓6樓第一會議室舉行,林正介副校長致開幕詞表示,此次研討會主題為服務學習攜手計畫、醫藥志工服務、社區深耕服務等三個層面,透過專題演講、課程案例介紹、專家對談、綜合討論等方式進行交流分享,推廣服務學習之理念,強化師長對服務學習計畫的認同感,以提升大學服務學習教學品質及學生學習成效。

  「103學年度服務學習推動研討會」由學務處服務學習中心及教師培育暨發展中心共同舉辦,邀請謝淑惠主任秘書、涂明君學務長、何文照副學務長、陳悅生教務長、侯曼貞主任主持分組座談及課程案例分享,服務學習行政逢甲大學領導知能與服務學習中心林秋松主任講授西屯區共同生活學習圈計畫始末、本校杏服醫學服務隊講授信義鄉在地服務計畫特色、本校學士後中醫學系林伯欣醫師分享偏鄉及海外義診心得、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周耿生講解潔牙偕班人計畫、本校服務學習中心主任侯曼貞傳授帶動曉明女中服務經驗、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廖賢娟教授分享帶動三春國小服務學習執行經驗。

侯曼貞主任致贈受邀演講黃榮村講座教授紀念品

黃榮村講座教授專題演講《大學教育與服務學習》

林正介副校長主持服務學習推動研討會開幕致詞

謝淑惠主任秘書主持分組座談及課程案例分享

「103學年度服務學習推動研討會」出席來賓合影

「103學年度服務學習推動研討會」來賓出席踴躍